知识付费行业的困局与出路

来源:微信公众号“逻辑”   发布日期:2018-03-28

作者:罗文炯    来源:微信公众号“逻辑”

 

做知识付费行业以来,我一直试图回答一个问题:知识付费行业,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只有把一个行业存在的价值和局限性,全都搞明白啦,才能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1.如果认为,知识付费行业,就是为了缓解用户的“知识焦虑”,或者为用户提供“谈资”,这些想法,经不起推敲。

 

真正焦虑者,是没法学习的,因为,他们学得越多,越会发现自己无知,从而更加焦虑。而真正热爱学习的人,恰恰是不焦虑的,正如胡适所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而给用户提供谈资,这个想法更糟糕。首先,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谈资无需付费。其次,对用户来说,要想让这个谈资有效,越少的人知道越好,如果用户不愿意传播,你的课程是卖不好的。

 

所以说,“智商税”真没那么好收,我们还是要踏踏实实做出一些对用户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2.如果有人说,知识付费行业存在的价值,就是让用户:用更少的时间,更轻松的方式,学到更多知识。那么,把这句话作为指导方针,短期内会有较大收益。

 

这里面有三个关键词,更少时间、更轻松、更多知识。其中,“轻松”是“用户体验”的关键,而“更少时间”和“更多知识”,放在一起,叫“性价比”。

 

我们一定要记得,用户买别的商品,钱是他最主要的成本,而购买知识产品,他最大的成本,是需要花时间去学。当然,他可以买完就爽了,压根儿不学,但是,这种消费,不可持续。想让用户持续消费,就得让他投入时间,这个时候,“学得爽”和“学得多”就会让他特别有“获得感”和“成就感”。

 

良好的“用户体验”和高“性价比”,这个商业逻辑是通的,但对于知识产品,很难实现。虽然我们有着美好的幻想,但“省时省力”的学习方式,事实上是不存在的。这是整个行业的一大难点,你给自己找到了一条很好的指导方针,但找不到“实现路径”。

 

不过,我们还是找到了办法,那就是“新瓶装旧酒”。为了让用户轻松,我们只能选择最简单的知识,而为了避免用户觉得“我都知道啦”,可以为这些知识创造一些新名词,经过包装之后,用户会“似曾相识”而又“若有所得”。当然,也不全是“新瓶装旧酒”,也可以是“新酒”,但必须“掺水”,反正,用户也不知道真正的专业知识长什么样子,你告诉他是什么就是什么。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这种商业模式,赚到钱,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时间一长,用户一定会发现,自己学来学去,其实并没有什么长进,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危机。所以,我们要赶在危机发生之前,找到新的出路。

 

3.知识付费行业,能不能让用户真的有长进?对不起,不能。这正是其局限性所在。

 

我们回到这句话:让用户用更少的时间,更轻松的方式,学到更多知识。刚才,我们指出,这句话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并不存在“省时省力”的学习方式。现在,我们提出第二个疑问:我们学习的目的,真的是要在大脑中储存“更多知识”吗?

 

我们应该储存“更多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给我们的一个偏见。因为,我们的考试往往是闭卷的,而考点是从大量的知识点中挑出来的,我们必须用大脑储存更多知识点,才能将考点覆盖掉。而现实生活是“开卷考试”,想查找知识,我们有无数“外挂”可以借用,但如何处理这些知识,只能靠我们自己。

 

所以,把知识变简单这件事情,表面上看,可以让用户储存一些之前吸收不了的知识,哪怕只是一些新名词,也会让大脑感觉更充实。但这种充实感,并没有什么用,因为,用户的理解能力并没有提升,当遇到新知识,如果没人帮他“翻译”,他还是不能处理。而如果他被简单知识惯坏了,他会逃避更难的知识。说到这儿,这都不能算是行业“危机”了,简直就是对用户的“危害”。

 

那我们能不能提高难度呢?不能,因为,提高难度,“用户体验”就会变差,我们前面说的“指导方针”就不成立啦。有人说,我们做的不是“知识付费”,是“知识服务”,学校教育“服务”太差,甚至让学生很不爽,所以,把“服务”做好,是我们的机会。现在看来,没那么简单,学校使用“强制力”,很可能是把学生逼出“舒适区”,去挑战更高难度知识的必要手段。而不停地考试,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制造这种压力。

 

我们做知识付费的,能使用“强制力”吗?我们敢经常组织用户“考试”吗?当你有心帮助用户,却会造成用户流失,所以,只能老老实实做好“服务”,哪怕这种“服务”,反而让用户更加“堕落”。

 

再说,这个行业,目前更多是一些媒体人在做,真正做教育的,并没有几个人进来。简化信息,是媒体人的职业本能;真正让用户提升,做教育的人,才会关心。

 

4.知识付费行业的最好出路,是做“用户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是我们和用户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用户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做简化知识的服务,目前可以赚钱,但没有未来;而传播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先别说有没有未来,现在都没有机会。所以说,知识付费行业,在内容端,怎么努力,都会陷入矛盾,只能在用户端动脑子。

 

我们都很喜欢梅贻琦校长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但对于这句话,我是有不同意见的。我认为,大师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牛生”。也就是说,有一帮非常牛的学生天天在一起,他们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相互学习,这个过程中的收获,可能比从老师那儿学到的更多。

 

当然,对于知识付费行业,就算这句话对,也没用。一来,我们请不到大师,二来,大师来了,用户也听不懂,不愿意学。所以,我们只能激发用户相互学习啦。

 

如果用户可以相互学习,我们还有什么用呢?别忘了前面说的,我们可以发明“新名词”啊,这些名词,就像“江湖黑话”一样,可以让用户之间产生“认同感”。而只要用户愿意参与到这么一个“共同体”的打造中来,我们能做的事情就多啦。

 

换句话说,过去,我们生产内容,卖给用户,看上去模式非常轻,但是,你的内容,做得简单还是难,都有问题,而现在,我们卖的,是一个圈子的入场券,以及对该圈子的认同感。当然,说圈子,显得太low,应该说,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我们能做的,不是传播最好的知识,而是帮用户找到最好的“校友”。

 

而当我们把“校友”关系做实之后,我们再去加大知识的难度,就没问题啦,用户愿意付出努力,在这所“大学”里向上走,这个时候,我们再树立一些“校友”标杆,这种“力争上游”的氛围,就出来啦。

 

然后, 作为平台,我们再帮用户找找工作、找找对象,用户就更离不开我们啦。

 

只有做到这一步,我们才能说,这是一个长久的商业模式。不过,这种模式,也有个难点,那就是,你得做好筛选,如果你用钱作为唯一的指标,弄了一些高端用户看不上的人进来,将出现“劣币淘汰良币”效应,直到崩盘。但正因为难,谁做成了,其他玩家就很难与之竞争啦。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知识付费行业,这样发展下去,在内容端,很可能会越来越没意思,而最终拼的,是用户运营能力。换句话说,这个行业,不是卖东西的逻辑,而是办学校的逻辑。我课程好、课程多、便宜,对不起,没用,你要让你的用户以你为荣、以彼此为荣。




浏览量:0上一篇: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研究    下一篇:破题新时代数字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