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诠释(卷一、卷二、卷三)

来源:出版社   发布日期:2017-10-27

书  名  周易诠释(卷一、卷二、卷三)

作  者  李守力 著
责任编辑  张国梁 冷云
封面设计  周晓萍 陈文
开  本  710 mm×1020 mm 1/16
版  次  2016 年8 月第1 版
印  次  2016 年8 月第1 次印刷
书  号  ISBN 978-7-311-04959-1

总定价   180.00 元(共三卷)

购买该书

征询电话  0931--8915312(张国梁老师)

序言一  人能弘道

康晓光

  中华文化基因来自道家和儒家,其标志性人物为老子和孔子,而《周易》就是儒道合流的产物。

  《周易》为中华道统之干,儒家六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进入战国,道术为天下裂,诸子百家蜂起,道家与儒家的独尊地位丧失,易学传承亦呈现退化趋势。秦始皇焚书,易经虽不在焚毁之列,相关典籍却在劫难逃。汉代尊崇经学,其间大师辈出,孟喜、京房、费直、马融、郑玄、荀爽、虞翻等人振衰起敝,修复已经残破的《易传》诠释体系,而且推陈出新,使易学更上层楼。魏晋王弼著《周易注》,堪称“独冠古今”。唐朝盛世,孔颖达据王弼《注》作《周易正义》,是为《周易》体例之巅峰。北宋程颐据《正义》作易传。南宋朱熹据《伊川易传》又参以陈抟法脉成《周易本义》。清康熙时期李光地据《本义》作《周易折中》。从《周易正义》到《伊川易传》《周易本义》,再到《周易折中》,义理已明(爻象体例),但象辞体例并未有多少进展(卦象体例)。王弼以至朱熹的一千年间,易学侧重于发挥卦爻辞的义理,而卦象几于失传。元代吴澄、明代来知德、清代焦循皆于象辞体例下了大工夫,但所得成就实未越汉易藩篱。

  二十世纪是经学沦落不堪的世纪。有史以来,经学之衰,莫甚于最近这一百年。随着西学东来,疑古思潮泛起,传统经学遭遇颠覆性破坏。疑古思潮是近代国运衰落导致民族自信心严重丧失的产物。当胡适把《易经》看作是没有意义的巫术后,华夏文化的道统也就远离中国学者的视野。近一百年来的《易经》研究,站在历史虚无主义立场,借西学的思维逻辑和研究方法评判并肢解

中国的千年道统,其结果自然是礼崩乐坏,道丧学绝,民族文脉命悬一线。

  道统的断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危机。龚自珍有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古史钩沉论二》) 这里所说的“史”包含了经史子集的全部。疑古派的“功绩”就在于自觉地对自己的民族进行“去其史”的高效作业。

  卫道是中国士君子义不容辞的使命。守力先生自觉地践行这一使命,《周易诠释》与《周易密钥》扫荡疑古余孽,正本清源,功不可没。

  绝大多数近现代学者对河图洛书持明确的否定态度,甚至认为它们是陈抟、邵雍之徒伪造的。《周易密钥》一书用文献互证法、二重证据法研究河图洛书,详细探究了先天图、河图洛书与《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的传承关系。守力先生充分引用地下出土的古史材料,以及少数民族易学文献,包括距今约七千年至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图案,水族水书《连山易》文献的整理,彝族六千八百年太极图、河图洛书等古易学文献的整理,河南濮阳西水坡M45墓考古发现,安徽凌家滩含山玉版玉龟考古发现,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太一行九宫占盘,红山文化的三衡图天文台考古发现,尧舜时期陶寺天文台遗址,并将这些地下新材料与纸上旧材料交相互证,有力地证明了宋代图书易学、先天易学有着悠久的渊源,并非陈抟等人向壁虚造。

  《周易诠释》《周易密钥》还有个重要的发现:当初文王、周公父子不仅作了《周易》,还作了《易象》,而《易象》就是《周易》象辞密码本。守力先生在李学勤等学者考证的基础上,引用《左传》《国语》《论语》《孔子家语》《文子》《大戴礼记》《论衡》《尚书》《礼记》《乾凿度》《史记》《白虎通》《黄帝内经》《韩诗外传》《说苑》《淮南子》《汉书》等诸多“旧材料”,结合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与《易传》、楚简《周易》、秦简《归藏》、战国竹简《日

书》、清华简《筮书》等大量出土“新材料”,经过考证得出如下结论:(1)《大象传》是《连山》遗存;(2)《系辞传》中的“制器尚象”亦是《连山》遗存;(3)《归藏》将《连山》的“制器尚象”和互体体例纳入“观象系辞”体例;(4)《周易》又继承了《连山》《归藏》。此后《周易》用爻位、爻象、爻数模拟《周礼》,于是产生了上文所述的《易象》;(5) 孔子晚年学《易》六

 

年,前三年约为《易传》小成时期,即帛书《易传》时期;后三年约为《易传》大成时期,孔子整理《易象》为《易传》,余篇为《易纬·乾凿度》。

  《周易》的源头可以溯及六千年前,即使按照疑古派的说法,今本最迟完成于西汉时期。但是,时至今日,我们还未能充分地理解《周易》,未能清晰、完整、系统地还原它的发展脉络、“观象系辞”编纂体例、卦序排列规则及其背后的哲理,等等。

  为什么此类问题得以留存至今?这也许与儒家解易传统有关。儒家解易,始于孔子。司马迁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喜易,但是不喜占筮,认为善学易的人,不必去占筮。(《论语·子路》:子曰:‘不占而已矣’。”) 在儒家看来,《周易》的价值在于“各正性命,保合大和”,而不是占断吉凶福祸。孔子又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学易的功能在于提高修养,改过迁善。可见,儒家重理性、重人文,不语怪力乱神。儒家后辈的易学探索一直在孔子上述态度的阴蔽之下。例如,《孟子》一书几乎不言《周易》象辞。西汉古文易学大师费直“徒以彖、象、系辞十篇之言解说经上下”。(《汉书·儒林传》)东汉易学大师马融、郑玄、荀爽皆为费氏易传人。费氏易亦为东汉易学主流。影响所及,魏晋王弼尽扫象数,唯说义理。及至南宋朱熹只能叹息:“象失其传了。”(《朱子语录》) 然而,《易》原本为卜筮之书,卦爻辞均本于象数,忽视象数(卜筮),偏重义理,毕竟有所偏废。守力先生的努力就在于扭转这种偏颇,驱动易学研究回归中道。

  研究和验证《周易》体例是《周易诠释》《周易密钥》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守力先生博古通今,遍采众长,积三十年心力,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周易》观象系辞体例,将象数、义理这两大传统《周易》经学解释理路“合二为一”,融通为一个统一自洽的解释体系。

这一解易体系由“总法则”、“卦象法则”和“爻象法则”组成,其中“总法则”包括四条子法则:(1) 卦爻辞= 爻象+ 卦象;(2) 爻象为经,卦象为纬;(3) 爻象有爻位之象和承乘比应之象;(4) 卦象有本卦之象、互卦之象、变卦之象;本卦为先,互卦、变卦次之。“卦象法则”为:卦象的经典依据是《说卦传》,《说卦传》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用文字训诂、卦象训诂和《说卦传》逻辑结构,可以破译《周易》64卦卦爻辞使用的所有卦象。“爻象法则”包括12条子法则:(1) 六位公理;(2) 三才公理;(3) 中公理;(4) 变卦体例;(5) 互卦体例;(6) 当位公理;(7) 乘承比应公理;(8) 阴阳异性相吸、同性相斥法则;(9) 爻的运行方向法则;(10) 妒合法则;(11) 相应方向性法则;(12) 卦主。

  守力先生力图用科学的方法验证自己的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此,他重新验证了已被先贤认证的“观象系辞”体例;重新验证了先贤已经推翻的“观象系辞”假说;重新验证了先贤疑似的“观象系辞”体例。还从五行甲子体系的思维特征发掘《周易》的象数法则。他要求自己的体例必须有《易传》的依据,而且“观象系辞”符合率达到90%才能确定为《周易》体例。他筛查了《四库全书》《续四库全书》以及其他《周易》类著作千余种,用自己的解释体系,逐卦逐爻、逐句逐字解读《周易》经传。他解读了《周易》古经450条系辞,九成以上符合他所确立的体例,而且《周易》古经的64卦卦序也符合古代象数逻辑结构。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运复苏,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之路。伟大的民族和伟大的国家都需要伟大的文化。然而,当我们追求伟大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立于一片文化沙漠之上。此时此刻,国家和民族亟需返本开新,重塑华夏文化。薪火传承,振衰起弊,待有来人,守力先生当仁不让,自觉地担当起弘道使命,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为完善《周易》解释体系作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重大成就。三十年来,守力先生潜心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坚守经学道统,倡导经世致用,致力赓续经学。2009年至2015年,历时六年,夜以继日,总结三十年易学研究的心得,完成了230万字的煌煌巨著—— 《周易诠释》和《周易密钥》。

  孔子在帛书《易传》说“得一而群毕”,《汉书·艺文志》说“ 《易》为五经之原”,重建中国文化道统应以《周易》为轴心。守力先生奉行先师“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思想,致力重建经学解释系统;然后再用经学解释系统去溯源自伏羲以来华夏文化体系;在儒道合一的经学道统前提下,善用人类一切先进文化来证成中国传统文化。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华夏文明重现光辉,其命维新,惠泽天下。

  《周易诠释》《周易密钥》两部著作的出版,定会推动国学的深入研究和普及。

  期待守力先生因为《周易》立言而不朽。

  是为序。

2016年4月9日于北京

  康晓光,1963年生,辽宁沈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序言二   读《周易诠释》《周易密钥》

毛朝晖

  民风系于学术,道德本乎经义。经学不讲,则道德失据;道德不兴,则风俗浇漓。窃尝考汉代之兴,首重经术,《汉书·艺文志》《儒林传》皆以《易经》居首。唐初尊经,诏修《五经正义》;北宋初年,孙明复讲《春秋》,胡安定讲《周易》,于是经学寖盛,儒学复兴。清代乾嘉之际,惠定宇治《周易》,戴东原遍考群经,而汉学重振,学风与民风醇朴未散。民初,陈、胡诸人鼓吹新学,从此浮薄、偏宕、激进之风盈天下,使中国成一切西方主义、宗教之倾销市场,流毒所在,至今未息;同时,熊十力先生重阐《周易》,马一浮先生提倡“新经学”,经义与道统仍存一线。建国以来,昔日所侈言之“新道德”譬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日渐橘化为枳、药化为毒;而国人素持之“旧道德”因既失经义之支撑,譬如灵魂出窍、花果飘零,遂丧失其生命力。

  青州李守力先生初治《老子》、佛法与术数之学凡二十五年,后集中精力研治《易经》,又六年七月,成《周易诠释》与《周易密钥》二书。《周易密钥》一书,旨在破解、还原《周易》的“观象系辞体系”,即《易传》所言“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基于此体系,作者复撰《周易诠释》以解读《周易》卦爻辞,以及《易象》与《易传》之义理关联,从而为孔子后二千五百年《周易》“经传合观”的易学道统找到了坚实的考古证据、文献证据和逻辑证据,此盖《周易诠释》《周易密钥》二书历史使命之所在焉。先生之解易,因象以求义,会通象数、义理二派。先生所谓“观象系辞”以卦象、爻象为主,互体、之卦为辅,而不取卦气、卦变、升降、爻

辰等汉易杂说。历来易说纷歧,难于别择;易道精微,难于统贯。而先生于象数、义理各家学说,皆能辨其源流是非,别择精严,会通其例,最后会归于《易象》《易传》所蕴含之“观象系辞体系”,一以贯之,别开生面。又,先生谓五行与八卦分属不同理论体系,《大象传》源于《连山易》,《说卦传》为三易系统所共有,卜筮、制器尚象体系乃三易所共而与《周易》古经观象体系不同等,可谓胜义纷呈,启人心智。

  象数、义理互为表里,易经、易传同条共贯,此历代圣哲相传之旨。守力先生此二书会通“辞、变、象、占”四道而自成一家,后之治《易》者,其深思详考于先生之说,庶几能憬悟“絜净精微”之教,使经义复明于世,天人性命之学复光于天下,道德风俗复返于醇正。予馨香而祝之!

 

  毛朝晖,谱名曙祥,字朝晖,以字行;号涤船、化蓭。1981 年生。湖南衡阳人。现为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副研究员,南洋孔教会董事。

 

前言一  让所有人都可以轻松地读懂《易经》

  我从1984年开始学习《易经》,经过了二十年的时间,并没有彻底弄清楚《易经》的卦辞和爻辞在说什么。我想,在孔子时代,《易经》已经是当时的古文了,经过秦火之劫,到了西汉经学家解读《易经》已是众说纷纭,南宋的经学大师朱熹也说“ 《易》者,难读之书也”,所以我觉着自己学《易经》二十年不懂其意是很正常的。

  1992年12月9日在北京图书馆举行的易学讨论会上,张岱年先生说自己对《易经》内容有95%弄不懂。并且说,就是开头四个字“元亨利贞”,就不知道本义究竟是什么,后人有各种猜测,也不知道哪一种说法正确。易学大家朱伯崑也附和说自己对《易经》最多只能弄懂5%。(周桂钿.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纪念张岱年先生百周年诞辰)

  民国易学大家尚秉和先生说:“欲学《易》,先明筮。”看不懂《易经》,于是先研究《易经》占卜。二十年间研究术数之学,用于实战,常有证验。这样一来,反而对《周易》经传关注得少了。

  直到近年,当我重新阅读《易经》的时候,豁然发现:《易经》是很容易读懂的一本书。甚至可以说: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读懂《易经》。

  历代学人之所以读不懂《易经》,是因为不知《易经》之根本,而被一些庸俗的易学家们误导的结果。古人误导受害浅,今人误导受害深。《易经》与佛法儒家道家一样,有正法时、像法时、末法时,从经典文化诞生的轴心时代开始,二千五百年间经典解读智慧呈现退化趋势。

  这是为什么呢?对国人来讲,进化论是科学,人类是不断进化的,经典文化怎么会有退化现象呢?

  人类的一切智慧成果都是通过大脑创造的。大脑有左脑和右脑之分。左脑主管语言、数学、逻辑、理性,右脑主管印象、直觉、储存、感性。就像一个人童年时右脑发达、成年后左脑发达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在其童年时代以右脑文化为主,在其成年时代以左脑文化为主。所以人类的发展有两条线:左脑进化,右脑退化。

  那么,《易经》的根本是什么?

  《易经》的根本是象数。

  象数的根本是类象。

  象数是根本,理占是花果。

  象为根,数为本,理为花,占为果。

  象是右脑的德能,数理是左脑的德能,占又是右脑的德能。《易经》智慧从右脑开始,转到左脑筹划,最后又回归右脑。

  全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存在同步性、共时性原理。这也是《易经》的基本原理。

  李学勤先生说过,古代人类的文明,在不同的地方有各自独立的起源和进程,可是它们的发展还是有某种共同性的。中国的五帝时代大约相当于古代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夏代与中王国时期、商代与新王国时期大体相当。现在来对比一下,大家就会发现两者的共同性: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大概是在公元前2700 年到公元前2040 年,如果算上前王朝时期就是公元前3150 年到公元前2040年,而我们的五帝时期大约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70年,这很接近了。特别是埃及第一中间期的最后,和夏只差30年。再看中王国时期和夏代对比,中王国时代加第二中间期是公元前2133年到公元前1552年,我们是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这个数字只差约50年。然后是新王国时代,公

元前1552年到公元前1069年,如果加上第三中间期是到公元前945年,而我们的数字是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数字还是相当接近的。

  雅斯贝斯提出人类在古代有一个所谓“轴心时期”。是说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这一段时间,全世界出现了几个辉煌的文明高峰,出现了重要的人物。在西方有希腊的哲人时代,在印度有佛教的兴起,在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在中国有孔子、老子以至后来的诸子百家,人类的文明便是从这里演变进展的。人类至今赖以自我意识的世界几大文化模式(中国、印度、西

 

方) 大致同时确立起来,从此,“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




浏览量:0上一篇:泰戈尔词典    下一篇:周易密钥(卷一、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