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俪生文集(全六卷)

来源:出版社   发布日期:2019-09-12

书名:赵俪生文集(全六卷)
作者:赵俪生
书号:ISBN 978-7-311-05647-6
定价:950.00元

购买本书


内容简介

  《赵俪生文集》于2002年4月由兰州大学出版社第一次出版,时隔17年后,在兰州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出版社决定将本书共6卷重新排版印刷,以纪念赵俪生先生,并为校庆献礼。
  本书作者赵俪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教授,甘肃省史学会第一届副会长。早年从事苏联文学翻译和革命文学创作,以冯夷等笔名发表过不少译作、剧本和小说。后专于中国土地制度史和中国农民战争史。晚年专攻先秦文化,探讨中国文化的源头。先后出版著作1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再版说明

  赵俪生,1917 年出生于山东省安丘县,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赵先生一生治学广博,学力宏赡,尤以中国农民战争史和土地制度史研究为著,是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开拓者。其学术生涯是中国20 世纪史学史的一个缩影。《赵俪生文集》是赵先生毕生创作和学术的总结,是20世纪中国史学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赵俪生文集》六卷本由我社2002 年出版。《文集》出版以后,学界反响热烈,评价很高。初版至今已十七年,又恰逢兰州大学一百一十周年校庆,为了将一个更完善的版本呈现给读者,我社决定将《文集》再版。
  《文集》所录论著是赵俪生先生近七十年陆续写成的,而这七十年间,出版物的编辑规范和标准几经修改,变化很大。因之,再版时,为了保持原作风貌和特点,我们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现行的规范和标准,而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既尊重规范又灵活运用标准,得体地解决问题。基于这些认识,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首先,由于开本、版式改变而出现的新的问题,依据初版校对新版。之后,依据现行标准,对个别数字、标点的用法和注释方式做了规范;对因录入致误的人名、地名及形近字、音近字等做了订正;对个别不美观的造字重新造录。同时,为了尊重语言的时代性,对一些随时代变迁以前可用、今天不用的字词、标点和习惯用法,如“的、地、得”的用法,书名号、双引号间顿号的用法,“凭藉、著重、固著、薰染、阿喇伯”等词语,对书中人名、地名及个别字词的注音,一仍初版,未做改动。
  再版编校时,编辑们高度负责,用力十足,尽管如此,疏漏失检之处恐难避免,尚祈先贤海涵。《文集》是赵先生数十年心血所注,饱含着他知识分子的忠诚和忠实,也是他一生热情和激情的燃烧。愿《文集》的再版,能使他绚烂的生命之光闪耀在追求真理和卓越的读者的心中。


                      兰州大学出版社
                     二〇一九年七月一日
 

 

 第一卷  目录

目录

序/ 金景芳  1

自序  4

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论中国新史学的建设问题 3

学习《矛盾论》,联系史学工作的一点体会 11

论历史科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16

马克思怎样分析法国第二共和时期的历史——为《拿破仑第三政变记》问世一百周年而作 21

谈史学研究的工作方法  35

胡适历史考证方法的分析  46

二十世纪史学的回顾  54

我对“史学概论”的一些看法  58

光考据不行,还需要思辨  62

为学途程上的一些遭际  65

我和顾炎武研究  69

关于两门专史研究的回忆  77

读书一定要读序跋  83

自学成才丛谈  86

我对中国史学界寄有厚望焉——答《史学史研究》学者访谈  90

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文

试论中国农民战争的特点  101

秦汉三次农民起义的比较  108

附篇有关陈胜、吴广起义的两件事  117

“宗人”与“ 人”  121

北魏末的各族人民大起义  127

论有关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几个问题  143

北宋末的方腊起义  156

南宋初的钟相、杨么起义  164

南宋金元之际山东、淮海地区中的红袄忠义军  173

附篇记卢兼三同志关于“红袄军”遗址的来信  184

明初的唐赛儿起义  186

明正德间几次农民起义的经过和特点  191

“夔东十三家”考  205

恩格斯怎样分析德国的农民战争  212

试略论清代农民起义中神秘主义的加重  219

论唐末农民大起义之更深远的社会意义  225

靖康、建炎间各种民间武装势力性质的分析  247

从土地所有制角度来理解农民战争的几个问题——兼论历史前进的动力  266

综论两宋的阶级斗争和阶级关系——兼论资本主义萌芽在宋代发生的可能性  283

红袄军史事补记  312

明末农民大起义分题研究二题  317

辨两“闯塌天”   335

山东历史上的农民战争(赵俪生高昭一合著)

吕母和赤眉军  341

窦建德和刘黑闼  354

王仙芝和黄巢  369

杨妙真和唐赛儿  385

毛贵和徐鸿儒  398

于七和榆园军  409

 

第二卷   目录

思想文化史研究——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自序 3

第一章  5

第二章  16

附篇一《周礼·司徒篇》中所见“亚细亚”的痕迹  26

附篇二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先秦史研究的推动力  34

第三章  39

附篇汉屯田劳动者所受剩削之性质与数额上的差异  53

第四章  58

第五章  68

第六章  79

附篇  86

第七章  90

第八章  100

第九章  113 

中国土地制度史(下)——中国土地制度史讲稿

《中国土地制度史讲稿》新序  125

第一章 导论  127

第一节土地制度史的对象 127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对土地所有制问题的论述 132

第三节中国社会经济史料的概况 136

第四节世界历史范例问题 139

第二章  三代的井田制度 143

第五节本章概说 143

第六节有关井田制度的理论和史料 147

第七节井田制度一些具体内容的分析(上)  153

第八节井田制度一些具体内容的分析(下)  163

第九节井田制度的破坏 171

第三章  两汉的土地制度 175

第十节本章概况  175

第十一节西汉的土地国有制  180

第十二节西汉的大土地私有制  189

第十三节西汉的小土地所有制  194

第十四节讨论所谓封邑制度  201

第十五节土地所有制由西汉向东汉的转移  206

第四章曹魏屯田和西晋占田  211

第十六节曹魏屯田总说  211

第十七节曹魏屯田上的具体设施及其性质的分析  217

第十八节有关西晋占田法的史料和问题  225

第五章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  233

第十九节均田制概论及其有关的争论  233

第二十节北朝均田制实施的样板研究(上)   241

第二十一节北朝均田制实施的样板研究(下)   249

第二十二节隋唐的均田制及其破坏  254

第二十三节附录  261

第六章两宋的土地关系和赋役  274

第二十四节宋以前土地所有制的总结  274

第二十五节官田的私田化与官租的私租化  277

第二十六节两宋的自耕农和佃客  283

第二十七节两宋的赋税和差役  287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文

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遗存——参加1981 年4 月天津亚细亚生产方式学术讨论会后的思考笔记  293

有关井田制的一些辨析  301

五种古老的“历头”对读记  320

有关均田制的一些辨析  325

弄清楚历代剥削制度的一些前提  334

中国古代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上的三个转折  345

说杞  350

说蜀汉的兴起  354

北魏史述论  359

上篇政治篇  359

下篇经济篇  372

后记  382

从宏观角度看鲜卑族在中世纪史上的作用  384

杨愔与北朝政治  390

说藩镇  394

一通与唐史、中亚史有关的新出土墓志  400

说辛弃疾卒前三四年中的情绪波动  403

释《万历墩军石》  407

我讲授“明史”的两点心得  411

略说清初安丘人物间的人际关系  416

 

第三卷   目录

顾亭林与王山史

顾炎武新传  3

我为什么总在写顾炎武的传(代序)   3

第一章  5

第二章  10

第三章  14

第四章  18

第五章  22

第六章  28

第七章  32

第八章  37

第九章  42

第十章  46

第十一章  50

第十二章  53

王山史年谱  57

嵇文甫序  57

年谱  58

校稿后记  116

《日知录》导读

导言  119

第一辑(选16条)   132

形而下者谓之器  言私其豵  大原  因国  文

须有益于天下  著书之难  直言  立言不为一

时  文辞欺人  作诗之旨  古人用韵无过十

字  诗体代降  书法诗格  河东· 山西 陕

西  山东·河内

第二辑(选12条)   151

乡亭之职  掾属  法制  部刺史  六条之外不

察  隋以后刺史  知县  知州  知府  守令

亭  社

第三辑(选9条)  170

治地  斗斛丈尺  地亩大小  州县赋税  州县

界域  苏松二府田赋之重  纺织之利  马政

驿传

第四辑(选9条)  188

周末风俗  两汉风俗  正始  宋世风俗  清

议  名教  廉耻  素夷狄行乎夷狄  胡服

第五辑(选12条)   207

三《易》  朱子《周易本义》  六爻言“位”  “艮其

限”   游魂为变  孔子论《易》  “惟彼陶唐,有此

冀方”  “罔中于信,以覆诅盟”   《诗》有入乐、不

入乐之分  四诗  小人所腓  乐章

第六辑(选8条)  227

四海  九州  姓氏  族  黄金  银  以钱为

赋铜

第七辑(选20条)  245

三反  召杀  南北风化之失  南北学者之病

行幐  土炕  寺  省  骑  烧荒  代  陉  终

葵  幺  亡  奈何  谁何  驴骡  草马  草驴

女猫

跋  263

顾炎武研究论文

爱国主义思想家顾炎武的反清斗争  267

清初明遗民奔走活动事迹考略  275

顾炎武《日知录》研究  287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研究  320

论顾炎武两大代表著作中的内部结构  346

顾炎武的诗论与诗  352

试论顾炎武在人文地理学方面的贡献  359

论顾炎武的家世与早年生活  365

顾炎武在关中  372

顾亭林旅卒曲沃小考  383

顾炎武与张尔岐  385

顾亭林与钱牧斋  393

明清之际黄、顾、王三先生之比较  400

清初关中二李一康诗之比较的分析  407

清初关中学者故里访问小记  416

 

第四卷  目录

思想文化史研究

我看儒学  3

有关孔子思想中“仁”、“礼”关系的一点辨析  8

读《孟子》札记  13

读《荀子》札记  20

读《庄子》札记  26

我对《易》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33

试论《周易》彖、象辞之哲学的导向  40

《易·系辞传》内容之剖析  45

当代《易》学专著七种内容提要  52

试说《诗·小雅》与《易·卦爻辞》之间的关联  57

试说卫风与卫国  63

说《鸱鸮》兼及《金滕》  68

《尚书·洪范》篇新义  73

从地缘看先秦诸家间的网络关系——兼论儒家学说的浓缩特点与扩散特点  82

儒道两家间存在争议的几种古籍之剖析—— 《管子》四篇、《中庸》(包括《大学》、《表记》)、《道德经》、《易系辞传》四种对读记  91

《管子》与齐国历史的关系   99

《管子》书的史料价值  108

齐桓公与管仲  118

说上古部落迁徙和地名方位的转移  127

东汉政论家、思想家王符  131

对家乡人谈谈郑康成  134

东晋南朝儒道佛思想交融下的成果——诗·书·画  138

《十六国春秋》、《晋书·载记》对读记  147

朱熹与王守仁之比较的探索  156

王阳明和他的学派  165

“内”与“外”——中国思想史上一直辩论的一个问题  169

读《霜红龛集》札记  173

谈杜甫的秦州诗  181

同一故事,不同时代的不同写法——从《崔尉子》到《苏知县》  187

《聊斋志异》妇女形象中人性的异化  190

读《聊斋志异》札记  199

《聊斋》中的商人意识  215

论蒲松龄的诗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关系  218

白璧之瑕  225

曹贞吉与曹申吉  228

论孔尚任爱国主义思想的社会根源  231

谈孔尚任的诗  243

论孔尚任的诗和诗论观点  247

我国十七、十八世纪的几个画派及其社会背景  256

东痴、渔洋、秋谷  265

一篇写法奇特的短篇小说—— 《喻世明言·杨思温燕山逢故人》读后  272

西北地方史研究

《穆天子传》中一些部落的方位考实  277

新疆出土佉卢文简书内容的考释和分析  289

西辽史新证  307

明朝的西域关系  321

历史上各族人民共同建设西北边疆简述  330

执法严格的兰州河桥吏  341

清康熙朝甘肃提督、靖逆将军、靖逆侯张勇事迹考略  343

张澍的生平及其著述  350

论晚清西北之学的兴起  357

西北学的拓荒者之一——徐松  366

徐松及其《西域水道记》  372

西北学的拓荒者之一——张穆  378

邢澍的生平及著述——兼论金石证史的作用和局限  386

丝绸之路上两大国——伊朗和中国历史的比较  392

杂文

论哲学遗产的具体意义与抽象意义的区分——对冯友兰先生一些看法的商榷  401

从《困》卦谈起  406

关于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  408

论理想主义  412

对新世纪到来的一些个人看法  416

中州访古小记  420

山东乡邦文献考察小记  423

《托兆·碰碑》观后  431

小说与传记—— 《张之洞》与《张之洞评传》对读记  433

 

第五卷  目录

赵俪生学术自传

第一章身世  3

第二章学历  6

第三章师承  18

第四章研究重点(一)  29

第五章研究重点(二)  40

附一自传  48

附二自撰学术年表  54

篱槿堂自叙(我的回忆录)

第一章乡土和身世  67

第一节乡土  67

第二节身世  68

第二章小学和初中  73

第三节小学  73

第四节初中  76

第三章高中阶段  81

第五节浪花文艺社  81

第六节对数学的追补  82

第七节翻译  85

第四章大学 87

第八节考大学  87

第九节清华大学(一)  89

第十节清华大学(二)  94

第十一节一二·九学生运动  97

第五章抗战(一)   101

第十二节太原  101

第十三节长沙  104

第十四节离石  107

第十五节柳林和王老婆山  110

第六章抗战(二)   113

第十六节延安道上  113

第十七节在西安  116

第十八节中条山下(一)   118

第十九节中条山下(二)   122

第七章抗战(三)   126

第廿节乾州中学  126

第廿一节西安高中·扶轮中学  130

第廿二节雍兴工业职业学校  134

第八章从中原到华北(三)   142

第廿三节河南大学  142

第廿四节开封攻城战  144

第廿五节从中原到华北(一)   146

第廿六节从中原到华北(二)   148

第廿七节从中原到华北(三)   151

第廿八节从中原到华北(四)   154

第九章在华北大学  156

第廿九节正定  156

第卅节华北大学  158

第卅一节第四部  159

第卅二节“逃情况”  162

第卅三节跟成仿吾的冲突  164

第十章在济南  167

第卅四节济南市委和市政府  167

第卅五节王献唐先生  169

第十一章去北京  173

第卅六节东厂胡同二号  173

第卅七节我跟郭沫若的冲突  175

第卅八节艾思奇对我的救助  177

第十二章去东北  179

第卅九节东北师大  179

第四十节智建中同志  182

第十三章青岛山东大学(一)   185

第四十一节三校合并  185

第四十二节华岗校长  187

第十四章青岛山东大学(二)   191

第四十三节看京戏  191

第四十四节买字画  194

第十五章“另册”一案的全部过程  197

第四十五节57年的鸣放  197

第四十六节由青岛迁兰州  199

第四十七节滕景禄其人其事  201

第四十八节“起解”和“回解”  202

游美日记  206

附我与俪生走过的路/ 高昭一   229

杂诗丛残

第一丛白话新诗(五首)   259

第二丛西和炼铁杂诗(十六首)   267

第三丛山丹下放杂诗(二十首)   271

第四丛1961~1962间杂诗(十二首)   276

第五丛1963~1966间杂诗(十二首)   279

第六丛退职以后杂诗(十一首)   283

序跋书评

《史学新探》付印题记  289

《寄陇居论文集》自序  290

《学海暮骋》自序一  292

《学海暮骋》自序二  295

《赵俪生史学论著自选集》后记  297

《中国通史史论辞典》序言  301

《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序  304

高昭一《回首忆当年》序  307

王劲著《邓宝珊传》读后  309

程兆生《金城漫话》序  311

陈连庆《中国古代史研究》序  312

春波和我——《古史钩沉》代序  316

《河陇史地考述》序  318

《中亚史地文献综述》序  320

《徐夜佚诗辑录》序  322

《西北灾荒史》序  325

《谥法研究》推荐书  327

《北凉译经论》序  328

《甘肃历史名人画传》序  330

李振翼《甘南藏区考古集粹》序  331

吕绍纲《庚辰存稿》序  333

《陈大羽九十春秋书画集》序  335

《二妙轩文集》序  338

《刘克训画选》序  341

师友回忆

混着血丝的记忆——悼念闻一多先生  345

谨评闻一多先生的学术成就——兼论新中国文献学所可能预期的水平  353

忆述嵇文甫前辈的学术风貌  360

附:嵇文甫前辈的学术风貌  365

回忆张恒寿先生  367

回忆江隆基校长  372

一个既过过五关、又走过麦城的人——记我所知道的张申府先生  375

记被《一二·九运动史要》说作是“右倾投降主义者”的一伙人  380

从铮园到绿杨邨,再回到铮园——记我与徐中舒先生的几次接触 385

一个绝顶聪明但被扭曲了的人——为童书业逝世二十周年而作 389

由一个人的死引起的政治风波——回忆丁山先生 395

明史专家王崇武逝世四十周年祭 398

怀念任访秋先生 402

也怀孟超 404

水天同先生五年祭  408

记王瑶与冯契  410

宛在的音容  414

记蒋茀华君轶事  417

记赵正楹君轶事  419

记丁则良君遗事  422

我对牛维鼎同志的回忆  424

记我所结识过的安丘当代人物  426

死三人记  432

 

第六卷   目录

目录

小说与通讯

风沙/ 短篇小说  3

紫荆开花的时候/ 短篇小说  11

临歧/ 短篇小说  19

中条山的梦/ 中篇小说  24

在王老婆山上/ 通讯  95

译作

人性的风   [苏] 皮涅克原著103

一笑之失  [法] H. 巴尔扎克原著111

福劳利德镇   [德] 沃尔夫原著117

孤独   [苏] 微尔塔原著209

伊朗的宗教与文化   [美] 费耐生原著360

[附] 伊朗一些主要朝代的年表   中译者编372

七河史   [俄] V. V. 巴透尔德原著373

出版后记  438




浏览量:0上一篇:额外维宇宙学超对称和共形场论(段一士手稿)    下一篇:产业共生系统演化与共生效应研究——以金昌为例(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丛书)